WikiTeamWork
Advertisement

前言[]

焦慮疾患不只是只顯現過度焦慮的狀態,焦慮其實是正常的,中等程度的焦慮有助於行為表現,而若出現高度的焦慮但其焦慮程度符合當下的高壓情境時,這樣也是正常的。焦慮性疾患不會只有過度焦慮的抱怨,他們在尋求幫助時還伴有特殊及重複的害怕,而且他們清楚這些害怕有時是非理性的與插入性的。像是:恐慌與懼曠症的害怕表現出生理突發的衰退,社會畏懼症表現害怕負面的評價,廣泛性焦慮(GAD)害怕自己或所愛的人受傷害,強迫症(OCD)害怕自己引發而傷害自己與所愛的人,特定對象焦慮症害怕未必是真實情境會傷害自己,創傷後壓力則害怕受苦於過去創傷威脅。    焦慮性疾患不僅僅只是經驗過多的焦慮,當聚焦在焦慮時,他們還會出現相關的非生理性憂慮與逃避情境。恐慌症的個人憂慮他們會因恐慌而導致生理或心理的瓦解;社會恐懼症的人則憂慮他們會做出丟臉的行為;特定畏懼症的人則害怕個人受傷;患有強迫症(OCD)者則擔憂他們的強迫意念成真;有創傷壓力疾患(PTSD)者會擔憂他們的瞬間經驗再現是真實的;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則是知道自己是憂慮但仍認為災難將會屆臨。這些慢性焦慮症患者對額外的壓力都非常敏感,很快地變成焦慮與沮喪。他們會因否認或無法控制情境而引發焦慮,也企圖逃避情境,雖然它會讓焦慮更加惡化。

接下來,我們將依其疾患的症候群定義分為:恐慌性與懼曠症、社會畏懼症、特定畏懼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創傷後壓力疾患等。一一介紹它們的不同症狀、診斷標準、盛行率與病程、治療方式、個案故事、相關的測驗量表等。

恐慌性疾患與懼曠症(agoraphobia)[]

案例[]

W太太,三十三歲女性,十年前,她生下第一個寶寶後去參加一個產後健身運動的課程,當時她發現自己的心跳速率會不尋常的增加,甚至擔心自己會因心臟病發作而死亡,她同時也注意到一系列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變的困難,雙手會有顫抖的情形,肌肉(特別是左半邊)變得僵硬,另外還有出汗、發抖、胸口有強烈的刺痛感。當時她把孩子留在教室裡面,自己就往外跑出去尋求幫助。心電圖報告顯示她的心臟方面無異常狀況。自從那之後,她發現到心悸發作一個月內至少會出現三次,害怕這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於是她開始尋求醫療方面的協助與保證。從第一次「心臟病發作」開始後,W太太對於獨自前往那些無法迅速獲得醫療救助的地方有極度的困難。她可以單獨旅行,只要她隨身攜帶著行動電話,讓她曉得自己可以隨時聯絡上緊急醫療服務網。即使如此,她還是會避免到擁擠的銀行、購物中心及電影院,免得逃不出那些地方。倘使沒有了行動電話,她就沒辦法一個人單獨外出了。[]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恐慌性疾患(Panic Disorder)與懼曠症(agoraphobia) 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與恐曠症之間最難鑑別。懼曠症的定義,有部份是焦慮在某些地方或情境下會有焦慮感。DSM-IV表示如果「恐懼症」只侷限在少數幾個特殊的情境(例如封閉的空間,像是幽閉畏懼症)時,則應該考慮特定對象畏懼症的診斷。因為,懼曠症與幽閉畏懼症這兩種疾患傾向於初發於青少年之後,症狀又很相似,不容易判斷。===

判斷準則[]

1.恐慌發作[]

一段特定時期內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突然發生下列症狀中四項(或四項以上),並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

  1. ===心悸、心怦怦跳、或心跳加速===
  2. ===出汗===
  3. ===發抖或顫慄(trembling or shaking)===
  4.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 ===哽塞感===
  6. ===胸痛或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頭暈、不穩感覺、頭昏沉、或暈厥===
  9. ===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
  10.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11. ===害怕即將死去===
  12. ===感覺異常===
  13. ===冷顫或臉潮紅===

2.懼曠症[]

  1. ===個案焦慮自己處身於某些地方或情境,若發生未預期或與情境相聯的恐慌發作或恐慌症狀之時,會逃脫困難或得不到救助。害怕包含各式特徵性的情境:處身橋上,利用大客車、火車或小型車旅行。===
  2. ===畏避懼曠症的情境,或帶著強烈痛苦而忍耐,或焦慮會發生產生恐慌發作或恐慌樣症狀,或需要他人陪伴===
  3. ===此焦慮或畏避行為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做更佳解釋,像是社會畏懼症、特殊對象畏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患、或分離焦慮疾患。===

3.伴隨懼曠症之恐慌性疾患(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1. ===(1)同是具備(1)(2):===
    1. ===一再發生未預期型恐慌發作(上述恐慌發作)===
    2. ===至少有一次,在發作一個月後,仍有下列一項或一項以上:===
      1. === 持續擔憂是否會有額外的發作===
      2. === 憂慮發作當時的傷害或其後遺症===
      3. === 與發作相關聯的顯著行為改變===
  1. ===(2)存在懼曠症===
  2. ===此恐慌發作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使用===
  3. ===此恐慌症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作更加解釋===

4.未伴隨懼曠症之恐慌症[]

  1. ===(1)同是具備(1)(2):===
    1. ===一再發生未預期型恐慌發作(上述恐慌發作)===
    2. ===至少有一次,在發作一個月後,仍有下列一項或一項以上:===
      1. === 持續擔憂是否會有額外的發作===
      2. === 憂慮發作當時的傷害或其後遺症===
      3. === 與發作相關聯的顯著行為改變===
  1. ===(2)沒有懼曠症===
  2. ===此恐慌發作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使用===
  3. ===此恐慌症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作更加解釋===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 ===1.恐慌發發作的特徵:===
  1. ===害怕、感到暈眩或頭昏無力、窒息感、呼吸急促或是快要悶死的感覺、害怕即將死去、快要發瘋或失去控制。===
  2. ===恐慌性疾患首要症狀是由於恐慌發作引起週期性未預期的恐慌發作或無力感(特徵為擔心後續恐慌發作的侵襲,或是擔憂將來恐慌發作後展生的結果)。  ===
  • ===2.恐慌性疾患伴隨懼曠症之三項常見現象:===
  1. ===疾病的初次發作是相當清楚。===
  2. ===對情境的逃避行為會隨著恐慌發作之後發展出來,因為她害怕在某些情境中出現恐慌發作後所帶來的後果。===
  3. ===恐慌發作包含交感神經激發程度會有戲劇性的增加,患者因不清楚真正發生的原因,而誤解它是一連串生理疾病的徵兆。===
  • ===3.懼曠症被列在畏懼焦慮疾患下,其行為層面的定義是:「畏懼的內容有相互關聯性及相互重疊性,包括害怕離家、害怕購物、擁擠與公正場合,或是害怕獨自坐火車、巴士、飛機…旅行。懼曠症所恐懼之情境的主要特徵之ㄧ是缺乏立即可被使用的出口。」===

盛行率、病程[]

恐慌發作首次出現的年齡一般來說介於15至19歲,恐慌性疾患初發的年齡在25歲後的十年內達到高峰,到45歲左右趨於減緩。如果伴隨其他焦慮疾患,有些研究顯示生活壓力事件傾向出現在疾患初發之前。[]

脆弱因子[]

%[]

SE[]

%[]

SE[]

恐懼疾患+-懼曠症[]

2.3[]

0.2[]

2.3[]

0.3[]

未伴隨恐慌之懼曠症[]

1.7[]

0.2[]

2.8[]

0.3[]

社會畏懼症[]

2.8[]

0.2[]

7.9[]

0.4[]

單純畏懼症[]

未估計[]

未估計[]

8.8[]

0.5[]

廣泛性畏懼症[]

4.1[]

0.4[]

3.1[]

0.3[]

強迫性疾患[]

0.8[]

0.1[]

未估計[]

未估計[]

創傷後壓力疾患[]

1.7[]

0.2[]

未估計[]

未估計[]

其他焦慮疾患[]

9.3[]

0.5[]

17.2[]

0.7[]

相關測驗[]

  1. ===PASQ涵蓋的症狀廣泛,重點放在症狀及症狀持續時間的測量。===
  2. ===身體感覺問卷(BSQ)可以區分出恐慌性疾患者與正常人、其他焦慮患者,有提供害怕強度的指標===
  3. ===懼曠症認知問卷(ACQ)區分出恐慌性疾患伴隨懼曠症的患者,可以測量災難性認知的頻率。===
  4. ===EPQ-N,艾氏性格量表-精神官能症分量表===
  5. ===DASS,憂鬱-焦慮-壓力量表===
  6. ===P&A,恐慌與懼曠量表===
  7. ===CIDI,組合式國際診斷晤談表===
  8. ===ADIS,焦慮性疾患晤談表修訂版===
  9. ===PASS,恐慌相關症狀量表===

(通常會合併ACQ與BSQ可以對恐慌性疾患相關的認知提供良好衡鑑。)[]

處遇方式[]

有效的治療懼曠症的首要目標就是阻止恐慌發作及其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第二個目標就是去減少任何懼曠逃避的併發,正如特定的恐懼症,逃避會帶來預期性的焦慮及暴露時又發的焦慮,治療不單只是關掉逃避而已。總結來說,有效治療恐慌性疾患及懼曠症需要:(1)控制恐慌發作,(2)中止恐懼-驅力的逃避,以及(3)減少脆弱因子。[]

  • ===1.非藥物治療:===
  1. ===暴露法-真實情境暴露法是其中一個治療懼曠症逃避最強烈其常用的示範,而事實上這比安慰性介入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療都更有效。不過,後續追蹤,大約75%的懼曠症患者會有臨床上的改善。但是,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療中沒有任何臨床上的改善,在追蹤上不是所有症狀都完全解除。===
  2. ===呼吸再訓練-過度換氣可以產生類似恐慌發作的經驗,因此有理由去假定,教導適當的呼吸技巧去幫助過度換氣的問題,應該可以有助減緩恐慌症狀及長期症狀的管理。===
  3. ===放鬆-應用式放鬆,是一種快速形式的放鬆法,讓個體當需要時可以快速的引發放鬆的反應。===

認知重建及組合式的認知行為治療套裝[]

  • ===2.藥物治療===

===精神科醫師或其他科醫師可以開立焦慮症的處方, 這些醫師常會和提供心理治療的心理醫師、社工人員、或諮商人員緊密合作。雖然藥物治療不能治癒焦慮症,但它們可以將症狀控制住,而恢復患者正常生活。 焦慮症藥物治療的主要類別於下分述。===

  1. ===抗憂鬱劑===

===一些已經核准的藥被發現對焦憂症有效,若醫師開給您抗憂鬱劑,症狀消退前,您可能需要服用數週,所以不用覺得灰心而停藥。 有些最新抗憂鬱劑,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些藥作用在腦神經的化學訊號子,稱為血清素,這些藥較舊的藥不具副作用。有些人在開始服用時則會有輕微噁心或不安,但隨著服用時間,這些都會消失。有些人則會有性功能障礙的情形,所以需要與醫師討論副作用的情形,以了解是否須要換藥。===

  1. ===Fluoxetine、sertraline、fluvoxamine、paroxetine 和 citalopram 都是常見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用來治療恐慌症、強迫症、性交恐懼症等。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也常用來治療恐慌症合併強迫症、社交恐懼或憂鬱症的病患。Venlafaxine 則是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極相近的藥物,對治療廣泛性焦慮症有效。還有其他的藥物正在進行抗焦慮症的研究, 而bupropion 則是沒有效果。這些藥物都是由低劑量逐漸提高到足以發揮療效的劑量。===

===相似地, 抗憂鬱的藥物,稱為三環素,也是由低劑量逐漸增加,三環素的使用約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久遠,在焦慮的治療上有許多的研究發表, 除了強迫症外的焦慮症,其效果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相仿,但許多醫師和病患較喜歡新藥,因為三環素有時會產生頭昏、困倦、口乾和增胖等作用。這些作用若持續不斷,則可考慮改變劑量或換新藥。 三環素治療焦慮症和伴隨的憂鬱症相當好用,Clomipramine 是這一類唯一可治療強迫症的藥物,而imipramin 則為三環素中可以用來治療恐慌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的藥物。 單胺氧化脢抑制劑是最古老的抗憂鬱藥物,最常見的單胺氧化脢抑制劑是phenelzine,可以治療恐慌症和社交恐懼症。Tranylcypromine 和 isoprocarboxazid 也可以治療焦慮症,服用單胺氧化脢抑制劑的患者要限制飲食,因為這些藥會和食物和飲料的某些成分反應。一些食物,如起司和紅酒,含有tyramine ,單胺氧化脢抑制劑也會和其他藥物反應,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些反應會有增高血壓和其他危害健康的反應。===

社會畏懼症(social phobia)[]

案例[]

  • 1.在大街上……

對一個社交恐懼症的男性患者而言,要走上大街上進入人群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他會無法抗拒的感受到好像別人都一直透過窗戶在看著他的一舉一動。更糟的是,他還可能會在閃躲他人眼光時,走在路旁時還偶遇到一位友人,且必須很不自在的向他打聲招呼。他的打招呼會同時讓自己和那位友人感到為難,因為他的聲音聽起來是如的微弱以及不確定,讓對方知道他是如此的害怕與他打招呼。更糟的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並不希望任何一個人知道他的內心是恐懼的。他嚐試逃避每一個人的眼光注視,並且祈禱在回到家之前不會或是不必跟任何一個人說話。

  • 2.在超級市場…..

如果是一位女性的患者,她會很討厭在超市或是雜貨店購物時站在排隊的隊伍中等待結帳,因為她很害怕每一個人都在盯著他看。她雖然知道並不會每個人都真的一直盯著他看,但是那樣被盯著看的窘迫感覺卻是如此的真實。當她在購物的時候他會一直感受到好像別人都一直透過天花板的大鏡! 子在注視著她。現在她必須和一位已經結完帳走出商店的人打招呼,她試著擠出她的笑容,但是她發出的聲音卻是如此的微弱。事後,她可以很確定自己出醜了!而且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他的焦慮上升到了最高點。

  • 3.打電話…..

另一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坐在電話前面,並且感受到極端的痛苦,因為她不敢拿起話筒打一通電話,即使是在辦公室因為催繳電費而打電話給另一位不認識的人都讓她感到焦慮無比。因為她會覺得自己太打擾別人而對自己感到相當的心煩。同時她會相當的害怕被別人拒絕,即使在電話中或者僅止於一位陌生人。尤其是對她認識的人,她更害怕跟他們通電話,因為她很害怕打電話給對方的時間並不適切,深怕打擾到對方是對方不高興,或是對方根本不想跟她說話。最糟糕的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在打電話之前就已經感受到被拒絕的感覺!如果他真的鼓起勇氣打了這通電話,事後她會坐下來想︰自己剛剛說了什麼?別人是如何對待她這個人,她的焦慮以及想法一直將自己剛剛的通話表現歸咎於失敗的或是愚蠢的,和她過去所作的事一樣。甚至事後在只是光想到那通電話就會讓她覺得窘迫不安。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社交恐懼症/社會畏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社會焦慮疾患(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判斷準則[]

他們共通常見的症狀是︰臉紅、冒汗、和感覺被凍僵一樣。較為嚴重或是特殊的是有些人因為擔心別人正在注視自己而覺得自己的身上的某一個部位一定有些不太正常。

  1. 對某特定性或操作性情境的逃避行為、害怕、心理焦慮嚴重影響此人生活、職業能力、或社交活動。
  2. 個案未達18歲,症狀需延續6個月以上。
  3. 此害怕或逃避並非由某物質或一般性醫學狀況直接生理反應所導致,也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做解釋。
  4. 在下列13項身體或認知症狀中超過4個以上符合可作為判斷準則:心悸、出汗、發抖顫慄、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哽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或頭昏、失去現實感或自我感、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抓狂、害怕即將死去、感官感覺異常、冷顫或臉潮紅。
  5. 針對可能造成困窘的社會性或操作性情境明顯而持續的害怕。
  6. 曝露於此困窘的社會性或操作性情境必然會感到焦慮。
  7. 會避開害怕的情境。
  8. 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著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尤其以臉紅為典型的表現。
  9. 共有的症狀是不合理的思考與害怕。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 1.特性
  1. 對批評、負向評價、或拒絕感到敏感。
  2. 難以作決定。
  3. 低自尊或自卑感重。
  4. 害怕被他人間接方式評價,如參加考試。
  5. 職業成就不佳。
  6. 社會支持網減少。
  • 2.疾患
  1. 伴隨懼曠症之恐慌性疾患。
  2. 無恐慌性疾患病史之懼曠症疾患。
  3. 強迫症疾患。
  4. 物質關聯疾患。
  5. 畏避性人格疾患。

盛行率、病程[]

  • 1.盛行率

從臨床照護的經驗上得知,社會畏懼症的終生盛行率為3%~13%,患者主要為女性,在社區中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約為1比1.5,而在醫院中則以男性患者為多;在另一個研究中也指出,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比1.4。這些差異可能跟採樣時的偏差、社會角色、或病情自覺等方面有關。在門診的焦慮疾患個案中,社會畏懼症占10%~20%,不同地方比率變化大。

  • 2.病程
  1. 社會畏懼症通常肇始於15到18歲之間,平均從15歲開始出現症狀。有一半的患者在13歲之前、70%的患者在17歲之前、90%的患者在19歲之前,就會出現對特定情境的不合理的焦慮與逃避行為,在25歲之後才罹病的患者非常少見。
  2. 發病過程為連續性且延續終生。

相關測驗[]

  1. 害怕負面評價量表(FNE)
  2. 社會畏懼症量表
  3. 社會互動焦慮量表
  4. 社會畏懼與焦慮量表(SPAI)

處遇方式[]

混合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 CBT)和團體治療兩種方法通常可以成功治癒患者。防焦慮和防憂鬱的藥物有時也有效。

  • 1.認知行為治療法:
  1. 認知是指認清恐懼的思想,令患者明白引起病徵的思想模式,教導他們改變思維,減少病徵。
  2. 行為方面則着重使患者接觸恐懼的事物或情況,協助他改善反應。
  3. 感受治療

感受治療包括面對和不再逃避恐懼。當患者面對懼怕的事物時,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忍受極端憂慮。大約三十分鐘後,憂慮自會減少。

  • 2.社交技巧訓練
  • 3.行為治療:曝露法與系統減敏法。
  • 4.藥物治療
  1. 初段處方苯二氮泮(benzodiazepines)(例如煩寧(Valium))來紓解病徵。
  2. 心理療程中使用的藥物,是可以用來減輕焦慮的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s)。

強迫性疾患(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案例[]

憂鬱誘發偷竊 貴婦狂掃專櫃

幾天百貨公司都在辦週年慶,不過台北有位貴婦,一邊SHOPPING買名牌,還順便順手牽羊,偷了二十件商品。但她根本不缺錢,名下財產高達十億元,身上還帶著大筆現金,原來是因為憂鬱症,才會管不住第三隻手。 百貨公司廣播要顧客小心扒手,但現在就連專櫃小姐也要注意有第三隻手!一名劉姓婦人,趁著百貨公司週年慶,專櫃小姐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連續行竊,從衣服、包包到化妝品,偷來的東西琳瑯滿目,市價將近五萬塊。

只是警方逮捕劉姓婦人時,發現她光是身上就有七萬塊現金,身上的鑽錶和名牌包,價值更是這些贓物的好幾倍,名下財產至少十億,這麼有錢為什麼還要去百貨司偷東西?原來因為她患有重度憂鬱症。

只要偷東西就有莫名的興奮感,就醫學角度來說,這屬於衝動控制困難的強迫症,並不是有意識的想偷東西,但對警方來說,劉姓婦人確實有偷竊行為,還是必須移送法辦。(記者戴君恬、彭志華報導)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強迫性疾患(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判斷準則[]

  1. 強迫性疾患的基本特質是一再發生的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
  2. 在此疾患病程的某些時刻,此人理解自己的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是過度或不合理的,此點對兒童可能不適用。
  3. 嚴重浪費時間(每日超過一小時),對生活、職業(學業)功能、一般社交活動或社會關係造成干擾。
  4. 此障礙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使用(如藥物濫用、臨床用藥)或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的直接生理效應所造成。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 1.特性
  1. 患者常畏避與強迫性意念內容(如污穢、沾污)有關聯的情境。
  2. 擔心自己生病的情況很普遍,患者會一再求醫已尋求再保證。
  3. 罪惡感(一種對責任心的病態性感覺)與睡眠障礙都會發生。
  4. 患者可能酗酒或過度使用鎮靜劑、催眠劑或抗焦慮劑。
  5. 執行強迫性行為會變成生活中主要活動,導致嚴重的婚姻、職業、或社會性失能狀態,廣泛的畏避行為將使人整個局限在家中。
  • 2.疾患
  1. 可伴隨重鬱症
  2. 其他焦慮性疾患(特定對象畏懼症、社會畏懼症、恐慌性疾患)
  3. 飲食性疾患
  4. 強迫性人格疾患
  5. 妥瑞氏症
  6. 抽動症

盛行率、病程[]

  • 1.盛行率

以往認為一般人群中強迫性疾患相當罕見,最近社區取樣研究估計的終身盛行率為2.5%,而一年期盛行率為為1.5% ~ 2.1%。

  • 2.病程
  1. 通常開始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但也可於兒童期初發。
  2. 典型的初發年齡男性比女性更早:男性在6~15歲,女性在20~29歲之間。
  3. 多數初發情況為逐漸產生,但某些個案屬於急性初發。
  4. 大多數個案有慢性化起伏的病程,而症狀惡化常與生活壓力相關聯。
  5. 大約15%個案的職業與社會功能逐漸敗壞,另外,大約5%個案有週期發作的病程,但在各發作之間很少症狀或沒有症狀。

相關測驗[]

  1. 耶—布二式強迫性評量
  2. 孟式強迫性評量
  3. 派都亞評量

處遇方式[]

行為治療為主,結合認知治療及配合藥物治療。

  • 1.行為治療方法:
  1. 暴露法:重複並逐漸延長暴露於強迫意念線索的情境中,並執行反應預防,使行為習慣化。
  2. 反應預防法:預防原本為避免害怕刺激以減少焦慮、不舒服感或痛苦感的逃避行為。
  • 2.藥物治療:
  1. 無憂寧
  2. 克憂寧
  3. 舒憂
  4. 樂復得

特定對象畏懼症(Specific Phobia)[]

案例[]

The 9 Most Common Specific Phobias (影片,參照YOUTUBE)

 	The_9_Most_Common_Specific_Phobias_(Mental_Health_Guru)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又稱原單純性畏懼症(Formerly Simple Phobia)

判斷準則[]

  1. 針對明確可辨識界線分明的物體或情境顯著而持續過度的害怕。
  2. 暴露與此使其畏懼的刺激後幾乎必然引發立即的焦慮反應。
  3. 青少年及成人患者能理解自己的害怕是過度或不合理,兒童患者可能無此自知力。
  4. 患者多數狀況下會逃避使其畏懼的刺激,雖然有時只是痛苦的忍耐。
  5. 典型特定對象畏懼症由於害怕僅限於特定而界線分明的物體或情境,並沒有廣泛性焦慮。
  6. DSM將特定對象畏懼症分為四類亞型:
    1. 動物型
    2. 自然環境型(高度、暴風雨、冰)
    3. 血—打針—受傷型
    4. 情境類型(飛機、電梯、封閉場所)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1. 導致生活方式受限制或妨礙了某些職業。
  2. 特定對象畏懼症常與其他焦慮性疾患共同發生。
  3. 特定對象畏懼症與共同發生的主要診斷疾患相比,通常痛苦及功能妨礙皆較少。
  4. 特定對象畏懼症與伴隨懼曠症之恐慌性疾患特別常見共同發生。

盛行率、病程[]

  • 1.盛行率

由於用來判斷損害或痛苦的閾值急所調查的畏懼症類型數目不同,因此盛行率也不一致,社區抽樣調查中,曾有報告中指出ㄧ年的盛行率約為9%,終生盛行率為10%~11.3%。

  • 2.病程
  1. 情境型:初發年齡成雙峰分佈,兒童期為第一高峰,第二高峰為25歲左右。
  2. 自然環境型:主要由兒童期開始。
  3. 動物型、血-打針-受傷型:主要由兒童期開始。
  4. 畏懼症若延續進入成人期則很少緩解。(僅大約20%會緩解)

相關測驗[]

  1. 焦慮性晤談量表修訂版(ADIS-R)
  2. 組合是國際診斷晤談表(CIDI)
  3. 血液—注射症狀量表

處遇方式[]

以行為治療為主,配合認知治療法以及藥物治療。

  • 行為治療法
  1. 系統減敏法:教導個案以與焦慮相反的行為來與原引發焦慮的情境配對。
  2. 洪水法:諮商師提供真實的恐慌情境或物體,使之練習。
  3. 內爆治療法:利用想像的方式將個案恐慌的情境或物體呈現出來並練習。
  4. 放鬆訓練
  • 藥物治療
  1. β阻斷劑
  2. 二氮平

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案例[]

罹廣泛性焦慮症 半年狂瘦15公斤

太緊張了小心體重也一直掉!一名才21歲的女生,體重從50公斤暴瘦到只剩下35公斤,檢查才發現,她罹患的是廣泛性焦慮症,全台上百萬人可能都有類似症狀,尤其40到64歲的女性朋友最危險。

盯著電腦,卻一句話都寫不出來,煩躁的情緒,電腦、電話變成眼中盯,但更可怕的是,小綠原本50公斤的圓潤身材,瘦到只剩下35公斤。 沒有厭食症,半年狂瘦15公斤,還一度一個禮拜睡不著,透過診斷,發現自己容易浮躁,容易疲累、很難專心,更容易發脾氣,肌肉緊張、睡眠障礙全都有,典型的廣泛性焦慮症,全台灣,預估有107萬患者,除了吃藥控制,改變心情,其實只要一條橡皮筋,不要懷疑,就是彈自己的皮膚。橡皮筋中斷思緒,讓肌肉放鬆,可以先用八分力握拳10秒鐘,再循序漸進到九分力、十分力,透過小動作排解壓力,拋開煩惱的情緒。 (台視新聞報導)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判斷準則[]

  1. 出現廣泛且持續的焦慮症狀,而這些症狀都是受到憂慮所驅動的,患者的憂慮會超出害怕事物應有的比例。
  2. 憂慮的範圍廣範且個體很難掌握它。通常包括許多向度,其中主要的關注點有家庭、財務、工作和個人健康。罹患此一疾病的個體時常自述為天性敏感及神經質的人,他們的憂慮傾向多半是長期的,或至少持續數月之久。
  3. 焦慮症狀通常包括動作緊張(例如坐立不安、發抖或肌肉緊繃),以及過度激發(感覺激動或不耐煩、暴躁或經驗到難以專心的情形),長期憂慮及焦慮可能會導致過度疲勞、緊張性頭痛、上課不適及失眠。
  4. 而且此焦慮擔憂並非僅發生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病程中。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 1.特質:
  1. 由於伴隨著肌肉緊張,會有顫抖、肌肉痙攣、感覺不適、及肌肉痠痛。
  2. 許多患者也經歷到身體症狀(如雙手濕冷發黏、口乾、冒汗、噁心或腹瀉、頻尿、吞嚥困難或喉頭異物感)及誇大的驚嚇反應。
  • 2.疾患:
  1. 情感性疾患(憂鬱症)
  2. 其他焦慮性疾患(恐慌性疾患)
  3. 物質關聯疾患(酒精濫用)
  4. 其他伴隨壓力出現的狀況(易激惹腸道症候群)

盛行率、病程[]

  • 1.盛行率:

以社區取樣的研究,廣泛性焦慮疾患的一年盛行率約為3%,而終身盛行率則為5%。在焦慮門診,大約12%患者屬於廣泛性焦慮疾患。

  • 2.病程:

許多廣泛性焦慮疾患的患者報告說終身都感受焦慮和神經質。雖然尋求治療的個案一半以上都報告是於兒童期或青春期初發,但二十歲以後才初發的個案並不罕見。病程為慢性但起伏不定,常在有壓力時惡化。

相關測驗[]

  1. 漢彌爾頓焦慮量表
  2. 狀態—特質焦慮量表
  3. 貝克焦慮量表
  4. 憂鬱、焦慮壓力量表
  5. 潘氏狀態憂慮問卷
  6. 廣泛性焦慮疾患問卷

處遇方式[]

  1. 心理治療
  2. 藥物治療
  3. 心理與藥物結合治療

創傷後壓力疾患(Historical context)[]

案例[]

郭炳湘遭綁架後疑患創傷後遺,情緒大變缺自信 有消息指出,郭炳湘自遭悍匪張子強綁架及虐待後,性格和情緒有很大變化,變得缺乏自信,沒有耐性、安全感,不想見人,與合作伙伴談生意也顯得沒有耐性,易發怒,社交圈子愈縮愈少,但與紅顏知己唐錦馨愈走愈近。

郭炳湘的徵狀,跟創傷後壓力疾患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精神科醫生指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由某種極度創傷性的壓力而引發出來。當事人在遇事後反覆被痛苦的回憶纏擾,或不斷夢見事件。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腦科及精神科學系,曾訪問過24名被綁架的人旨在研究他們在經歷過重大創傷後的精神健康狀況。研究指被綁架的人有45.9%患上創傷後壓力疾患,有37.5%的人患上嚴重鬱症。

文獻亦指出,患上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患者,會出現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活動,包括對外在世界反應減少,感覺疏離或與他人疏遠,學術上稱之為精神麻木,包括對人、對事業、對婚姻、對小孩沒有期待,持續焦慮或警覺度提加,患者難以入睡,情緒變成易怒或難以專注完工作。

精神科醫生指出,亞洲區醫治創傷後壓力疾患的專家不多,但歐美國家對此疾患治療頗有經驗。

名稱(學名、別名、俗名)與易混淆名稱[]

創傷後壓力疾患(Historical context)

判斷準則[]

  1. 曾暴露於某種極度創傷性壓力源之後。
  2. 此人對該事件產生「害怕、無助感或驚恐」之感受。
  3. 了解創傷壓力最重要的一項,因為事件之後所產生之不愉快係由記憶主宰了臨床表現(特別是較急性的形式)。以某種形式重新經歷創傷事件。
  4. 再度經歷的症狀極度地令人痛苦,而且導致高激發程度的逃避狀態,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
  5. 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
  6. 表現完全症狀的時期必須超過一個月。
  7. 此障礙造成臨床上極度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8. 對原先喜愛的活動顯著降低興趣或減少參與。

伴隨之特性或疾患[]

  • 1.特質:少數創傷事件倖存者會發展出此疾患,它代表著個體對創傷經驗、自我與世界存在價值出現整合失調的情形。患者會持續的被過去驚恐的記憶所盤據著,以至於他們有困難專注在此時此刻上。這個疾患的特徵也包括痛庫的記憶重複的插入意識層面,並伴隨著高度的警醒度,而且患者會不停的以積極或消極的逃避策略來防止回想起那些痛苦的記憶。(思考)插入與(行為)逃避模式導致症狀持續不斷的出現,而且暴露在創傷事件後一段時間會有失能問題出現。
  1. 急性:症狀總時期小於三個月。
  2. 慢性:症狀達到三個月或更長。
  3. 延遲發作:壓力事件及症狀初發之間至少間隔六個月。
  • 2.疾患:
  1. 罪惡感
  2. 重鬱症
  3. 恐慌症
  4. 懼曠症
  5. 社會畏懼症
  6. 身體化疾患
  7. 物質關聯疾患

盛行率、病程[]

  • 1.盛行率:

社區取樣的研究顯示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終身盛行率為1%--14%,個研究結果的差異與所研究人群樣本及確定個案的方法相關。對危險群個案(如戰場退役士兵、火山爆發或罪犯暴行的受害者)的研究,得到的盛行率為3%--58%。

  • 2.病程:

通常創傷事件結束後三個月內即開始出現症狀,但也可能延遲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初現症狀。約半數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許多其他個案則在創傷事件後症狀延續超過十二個月。

相關測驗[]

  1. 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晤談量表
  2.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結構式晤談表
  3. 傷後壓力疾患晤談量表
  4. 創傷後壓力疾患量表

處遇方式[]

  1. 心理治療:描述
  2. 心理治療:實徵資料回顧
  3. 藥物治療
  4. 預防及早期介入

參考資源[]

網路資源[]

期刊或專書[]

  • 陳秀蓉 譯。焦慮性疾患的治療 五南書局,台北。
  • 孔繁鐘 孔繁錦 譯。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 合記,台北。

撰寫人員[]

學號:姓名

  • 諮心三甲
  • ACA095114鄭玉婷
  • ACA095115陳郁雯
  • ACA095118彭勝淇
  • ACA095121廖欣渝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