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TeamWork
Advertisement
學生問題診斷與輔導策略
目錄 , 撰寫格式

症狀(問題行為)描述[]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在很多與人相處的場合中總是感到壓力重重,甚至會有生病的感覺。根據貝都(Beidel,1991)的報告,孩子所恐懼的社交情況是:在公眾場合公開演講(89%)、在別人面前吃東西(39%)、參加親友的聚會(28%)、在別人面前做事如在教室黑板上寫字(28%)、進入公共廁所(24%)、與權威人物說話(21%)、私下與人談話(13%)。這種孩子大約每兩天就有一次由於社會接觸而引起的生理和情緒壓力。

史特勞斯和拉斯特(Strauss&Last,1993)發現孩子社交的恐懼百分之六十發生在學校。在學校中最使他們感到為難的是和同學接觸,例如和同學談話或借東西。接下來是考試、在別人面前表演以及大聲誦讀。當他們遇到這些恐懼的社交接觸時,生理上的反應是心跳加速(71%)、發抖(67%)、發冷發熱(63%)、冒汗(54%)、作嘔(54%)。大約百分之八到十的孩子會因此而採取逃脫的策略來中止使身心不舒服的社交情況。

社交恐懼症的病患者往往因恐懼而產生焦慮症狀﹐其中以臉紅﹑冒汗和發抖最使他們不安﹐因為這些病徵是外在的徵象﹐很容易被外人察覺﹐而他們最擔心的便是別人的嘲笑和對他們作負面評估。

社交恐懼症可分普遍型和非普遍型兩種。普遍型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這種恐懼感﹐而患非普遍社交恐懼症的人士則只是對某個或某些場合才會產生恐懼感。

診斷標準[]

  1. 對社交接觸或表演的情況有明顯而持續的畏懼,這些情況通常是指遇到陌生的人或是被人審視批評。這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中特別害怕地的一舉一動會給自已丟面子或造成極大的難堪,尤其是顯出焦慮的心態,會被人瞧不起。
  2. 孩子暴露在他所畏懼的社交情況時,幾乎都會引起焦慮的情緒,這種焦慮類似由外界情況引起的恐慌發作。孩子的焦慮情緒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是哭鬧、喊叫、麻木而不知所措,或從社交情況中退縮。
  3. 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察覺到自己的畏懼太過份而且沒有事實的根據;年幼的孩子可能沒有這種認識。
  4. 孩子往往會設法避免這種社交接觸或表演的情況;如果逃脫不成,他會遭受重大的壓力和焦慮。
  5. 孩子躲避的行為,對社交情況的焦慮,或是在社交接觸與表演情況中所引發的身心壓力,會嚴重地千擾孩子的正常生活、學校的課業和其他學習活動、社會活動和關係,或是對社交恐懼症本身感到極大的困擾。
  6. 孩子在十八歲以下,而且症狀的出現已持續六個月以上。
  7. 這種恐懼情緒和逃避行為並非藥物或毒品等所引起的心理反應,也不是其他情緒問題如恐慌發作、分離焦慮、智能缺陷或精神異常。
  8. 如果一般的醫藥問題或心理症狀的確存在,孩子的社交恐懼與這些問題或症狀無關。例如這個孩子的社交恐懼並不是因為口吃、巴金森氏疾病(Parkinson Disease)所引起的手腳顫動,或有怪異的飲食行為,因而怕與人接觸。

輔導策略[]

藥物治療
最好能雙管齊下,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一起進行,提供抗焦慮劑。
循序式肌肉鬆弛練習、觀呼吸練習
病患者在開始作練習學放鬆自己身心的時候﹐一般都會覺得好像沒有什麼顯著幫助﹐這是很正常的﹐這類的練習必須持之以恆﹑每天堅持地繼續做﹐練習的成效是日積月累的。
認知治療
幫助患者找出及改變負面的思想﹐並嘗試新的行為。患者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信念,比如說:對自己相貌的判斷和對社會反應的判斷出現了認知錯誤,或者對希望能給別人良好的印象,自我要求高,總是擔心做不好,對失敗的經驗常耿耿於懷,總是忽略成功的經驗,而完全沒想過這些信念是歪曲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裡面﹐需要和醫生及心理輔導家一起合作﹐既要持有信心、也要有耐性和恆心。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絕非簡單﹐首先要找出思想的根源﹐才可按步就班地進行調教。
行為治療
改變其對引發焦慮的環境的反應,重要的元素是暴露,讓他們對抗其恐懼。
感受治療
感受治療包括面對和不再逃避恐懼。當患者面對懼怕的事物時,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忍受極端憂慮。大約三十分鐘後,憂慮自會減少。沒有常理要恐懼時,身體不能維持高度的緊張狀態。透過感受治療,患者會逐漸明白到面對懼怕的事物不等於大禍臨頭,這樣,他們就能學會克服恐懼。治療師會在療程中逐漸增加患者接觸恐懼事物的程度。
輔助性心理治療
有些患者喜歡與人傾談他們怎樣為了克服恐懼症而改變生活方式,又或談論他們用了甚麼辦法來避開恐懼事物,他們認為這些討論有一定助益。討論恐懼症的影響,可能足以令患者願意作出改變,而親友的支持亦可能有幫助,但是很多人仍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來治療恐懼症。
增加正向、自我鼓勵的內在對話
多做一些事前演練,以面對公開演說的恐懼

參考資料[]

撰寫與維護[]

904040 吳宜芳

Advertisement